微信 智慧舞钢 智能问答 繁體版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1-03-03 来源: 浏览次数:

——2011年2月12日在舞钢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舞钢市人民政府市长   白立凡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我市受金融危机持续冲击,经济发展仍然最为困难。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战略,紧紧围绕“两集中四推进”,主动作为,迎难奋进,经受住了舞钢发展史上少见的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基本完成了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08亿元,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8亿元,增长2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亿元,增长19.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亿元,下降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8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5646元,增长11.2%。

    一年来,主要做到了“五个致力”:

    致力于保增长,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加大投入拉动增长。全力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6亿元。宝润再生资源加工一期、煤矿液压支架项目一期、群望工业纸板一期、龙山纺织二期10万锭高精纺、大型工程机械及农作物收获机械配件生产线、西气东输平舞漯地方支线等项目建成投产;舞钢冶金公司铁前配套一期、鑫海纺织一期10万锭棉纺、龙山纺织三期10万锭高精纺、6栋6万平方米三层标准化厂房、易源科纺10万锭、金马钢加物流配送中心、6万吨生活用纸技改一期、精钢钢铁、诚祥机械等项目顺利推进。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亿元、利税11.6亿元,分别增长2.4%和15%。强化招商促进增长。建立了“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大招商格局。实行外来投资项目全程代办制,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围绕钢板加工、纺织、旅游等产业,积极参加“中博会”、“华合论坛”等活动,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与清华大学、恒大集团、建业集团战略合作全面展开,为我市开发建设注入新活力。2010年,引进市外资金41.56亿元,利用境外资金805万美元,分别占目标的128%和100.6%。激活要素保障增长。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7亿元、50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8亿元和11.5亿元。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签约资金24.8亿元;利用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1200万元。深化城乡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确立了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融资机制,运用BT等多种模式筹措资金。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城乡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盘活存量土地3141亩,争取建设用地4512亩,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强化服务推动增长。深入实施企业服务行动计划,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坚持重点项目推进周例会,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出台了废钢经营企业和兔毛交易市场扶持政策,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牢牢抓住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机遇,争取上级项目建设资金3亿多元。

    致力于调结构,积蓄经济发展后劲。积极主动调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在逆境中得到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钢铁、纺织两大产业为主导,文化旅游、房地产开发以及现代农业等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主导产业逐步加强。以钢铁和纺织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启动。报批了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空间发展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了钢铁和纺织产业规划。产业集聚区全年基础设施投资4.96亿元,夯实了产业承载平台。“三纵一横”道路主体工程、柳源输变电站等相继建成;“四纵三横”道路全面铺开,供电工程、综合服务中心大楼等项目正加速推进。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政策,从土地、资金等方面为客商提供服务。2010年,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7.8亿元,入驻企业19家,从业人员2.12万人,营业收入203亿元,实现税金8.16亿元。被评为“全省又好又快发展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国土资源集约节约模范产业集聚区”,喜获省政府奖励600万元。全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完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376万元。现代农业健康发展。通过种养大户承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形式,实现了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全市土地流转10.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3%,建成500亩以上土地流转示范方88个,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00个土地流转与社会化服务先进监测县(市)。粮食总产达到14.4万吨。农业总产值完成13.2亿元,增长4.1%。畜牧业总量持续扩大,发展标准化养殖园区15个、规模养殖户120家,累计分别达到67个和670家。积极培育发展涉农龙头企业,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5家。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家,带动农户1.8万户。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完成任洞沟、水磨湾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水土流失12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建成枣林现代示范灌区3000亩。现代服务业逆势上扬。编制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开发旅游精品,强力推进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二郎山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祥龙谷正式运营;二郎山、灯台架、祥龙谷被中国旅游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旅游信息报社确定为“旅游摄影创作基地”。坚持文化旅游互动发展。举办了第十届端午节龙舟赛和河南省“舞钢水灯节”。全年接待游客184万人次,旅游收入3.35亿元,分别增长17%和23%。文化旅游业带动房地产、餐饮等产业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2亿元,销售商品房37.9万平方米,交易额8.35亿元。全面推进“家电下乡”,销售家电2.3万多台(件),销售额579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24.1%。节能减排全面落实。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排1456吨和936吨,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52%。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

    致力于增功能,优化城镇发展空间。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为载体,加大支持力度,城镇化发展成效明显,受到省、平顶山市领导充分肯定和主流媒体高度关注。采取园区带动、城镇辐射、迁村并点三种模式,突出抓好4个中心镇、3个示范中心社区建设。4个中心镇框架初步形成,634户新民居基本建成,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张庄、瑞祥、上曹中心社区建成民居739户,瑞祥中心社区入住移民330户、1419人,张庄和上曹社区居民正在搬迁入住,3个示范中心社区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居民转岗就业能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农民增收规划,引导二、三产业向中心镇、中心社区集中。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9%。城市形象更加靓丽。完成叶舞高速舞钢段、马鞍山大道一期升级改造、胡寨转盘至垭口桥中修、任桥至李辉庄大中修、石漫滩大桥至虎跳峡绿化等工程。干休一街升级改造工程正在推进。治理污水沟8条、硬化道路28条。启动了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开展了水库综合整治,投放鱼苗277万尾,取缔了手划船,制止了乱捕滥捞,检测取样水库和周边排污单位40多次;建成污水泵站调节池和寺坡、李辉庄片区污水管网,改善了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创成省级生态文明村4个、市级5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营造水土保持林4100亩,建成生态廊道624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7%。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和复验。城市管理逐步规范。强力推进旧城改造,出台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规划城中村5年改造工程。全年完成拆迁5.6万平方米,开工90万平方米,主体完工36万平方米。规范房地产市场开发行为,拆除违法违章建筑43处4万多平方米。完成创业发展服务区修建性规划,与建业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单体建筑设计正在实施。

    致力于促和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达6亿多元,是财政收入最多年景2008年的3倍多。十大惠民实事扎实推进。全面启动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用户5400多户;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390户。建成高速公路引线和县乡公路、通村公路48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万人。尚店、杨庄、尹集3个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工程基本完工。经济适用房一期工程竣工投用,受益群众470户。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和补偿标准,分别由80元、5万元,提高到120元和10万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基本完工,学校防雷设施整改全面到位,更新课桌凳、餐桌8415套。按照分区推进计划,天然气新入户2326户。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兑现惠农补贴2670万元。圆满完成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5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5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670人、转移劳动力3600人。廉租住房补贴524户,1244人受益。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人均月增资120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由180元提高到195元,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2200元,集中供养率达45%;探索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救助对象348人。“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目标基本实现。教育事业扎实推进。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565万元,惠及学生7万人次。资助高中贫困生800人次。筹资1990万元,建成瑞祥移民学校、枣林中学学生宿舍楼、二高临时餐厅等11项教育工程。筹资1100万元,开展职教攻坚,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加大城乡卫生网络和卫生设施建设,完善了全民医保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发放医疗补助2500万元,受益群众31万人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投入资金600万元,表彰奖励和帮扶救助计生家庭对象1.9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12‰,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城乡文明创建扎实推进。举办了建市20周年暨开发建设4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建成农家书屋25家,送戏曲、电影下乡2480场,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加快。开展了首届“文明市民”评选,深化了行业文明创评活动,人民群众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舞钢籍运动员在体育大赛中出类拔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二轮市志编撰工作顺利完成。平安舞钢建设扎实推进。开展“大排查、大化解”攻坚战,积极探索信访维稳工作机制,解决了一批信访积案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公众安全感指数位居省、平顶山市前列,平安舞钢、信访稳定工作经验在平顶山市和全省推广。

    致力于提效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对44个职能部门行政许可、服务事项集中清理,取消56项,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368项。不断规范行政行为。认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4件、政协委员提案135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7%。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认真落实《政府工作规则》,增强政府工作公开化和透明化。清理废止规范性文件88个,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0起、应诉案件8起。推进“效能革命”,加强对重点岗位的监督,开展评议百名科室长活动,政风行风明显改进。不断强化自律意识。集中开展《廉政准则》学教活动,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开展工程建设、土地管理、项目招投标、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专项执法监察。注重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实施审计项目85个,切实规范财政收支行为。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人防、消防、保密、气象、地震工作积极推进,档案、共青团、妇女、老年人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

    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一五”规划目标胜利实现。

    过去的五年,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生产总值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6.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750元,是“十五”末的2.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十五”末的1.8倍,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五”末的3.49倍,年均增长28.4%。

    过去的五年,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9.5%下降到6.7%,正在由传统农业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企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十五”末的90.5%提升到93.3%。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28.6个百分点,节能减排目标圆满完成。

    过去的五年,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强力推进“两集中”,加快城镇化发展,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化率比“十五”末提高7.1个百分点。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93公里,19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过去的五年,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初步建成联网审批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行政审批效能全面提高,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968万美元、市外资金174.2亿元;进出口业务企业由1家发展到5家,完成进出口总值9.1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7.5亿美元。

    过去的五年,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升级改造了垭口影剧院,新建6个乡镇示范文化站,30个村级文化大院。成功举办了中国•舞钢冶铁文化节和5届水灯节,《魂归长梦》、《中原英魂》等一批优秀作品获奖,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过去的五年,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2倍。率先在全国县一级实行了全覆盖、无缝隙的全民医保,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养老保险、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等制度。

    盘点“十一五”的发展,我市新增“7个全省先进县市”称号: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市、职业教育强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信访工作先进市、平安建设先进市、林业生态市;打造“7张国家级名片”:国家园林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市、冶铁文化之都、白内障无障碍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科技进步先进市,即将成为国家卫生城市。我们从矿产原材料为主的单一工业结构,初步建起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一主两辅”产业体系,正在积极打造钢铁之都、棉纺之城;我们在不断完善城区功能的同时,启动了创业发展服务区和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正在积极打造田园之都、和谐之城;我们依据自然神秀的生态环境,启动了龙凤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正在积极打造生态之都、宜居之城。可以说,五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书写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一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全市32万人民骄傲和自豪,也激励着我们去谱写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各位代表!

    携手奋进的历程令人难忘,攻坚克难的成果来之不易。面对当前困难多、挑战多、财力不足的严峻形势,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经受了比以往更大的考验,承受了比以往更大的压力,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在应对危机中积蓄了后劲、提升了质量、彰显了亮点。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舞钢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2010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部分行业和企业效益下降,一些经济指标增速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这些困难的出现,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与外部环境影响叠加的结果,尤其是我市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产品结构不够优、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充分暴露出来。经济结构单一的局面仍没得到彻底改变,主导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快,优势没得到充分挖掘,旅游品牌知名度还不高;社会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帐很多,城市功能亟需进一步提高;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还有待改善;社会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少数干部在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改革创新、执行落实、服务效能等方面,与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实现崛起、提前全面小康的决胜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市委六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市政府编制了《舞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总体要求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结构调整为重点,继续实施“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战略,以“实现城乡一体、打造中原明珠”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以“两集中四推进”为举措,着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经济实力,着力提升民生幸福水平,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构建“三大保障体系”,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文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最宜人居的现代化精品城市。

    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4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3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64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56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93元、年均增长1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6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经过“十二五”及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将舞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宽厚钢板研发生产基地,中部地区最大的特种钢材加工基地;成为全省最大的纺织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紧密纺生产基地;成为全省一流的山水养生休闲度假城市。

    为实现上述目标,《纲要(草案)》还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构建社会和谐体系三大任务。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在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全面分析我市各种有利条件,深入查找存在问题与差距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些目标任务对于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把舞钢建设得更美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就一定能够铸就“十二五”发展的新辉煌!《纲要(草案)》及说明已提交各位代表,请予审议。

    三、2011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舞钢负重爬坡、奋力赶超、重塑形象的重要一年,更是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一年。抓好全年的工作,对于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完成“十二五”目标极为关键。客观审视,在加快舞钢发展的征途中,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结构怎么调、民生怎么办“四大难题”还非常艰巨。特别是近年来各地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们争先进位压力明显加大,可谓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任务艰巨,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畏难情绪和懈怠思想。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当前,全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阶段,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诸多政策机遇、资金机遇和外部环境机遇。特别是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在严峻困难和复杂形势面前,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解放思想、破解难题,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当中去,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根据上述形势分析,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定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更大的力度上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实施载体带动。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要求,集中各类生产和建设要素向产业集聚区倾斜,打造省级品牌产业集聚区。总投资10亿元,强力推进11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综合服务中心大楼、二期标准化厂房、生活和工业用水主管网、18公里供电线路、“四纵三横”二期路网、“三纵两横”一期路网配套工程、龙山大道配套设施及西进工程,完成3000亩土地征用及拆迁,开工职工公寓楼,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围绕“一主两辅”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入驻项目总数达到28个,从业人员2.7万人以上;营业收入240亿元以上,上缴税金9.2亿元以上,分别增长18%和13%以上。强力推进尚店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园区建设,扩大园区经济总量,努力打造全省最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加大安寨兔毛市场开发与管理,培育长毛兔养殖基地,构建豫南最大兔毛交易集散地。

    坚持招商拉动。依托产业、成本、资源等优势,紧盯有产业转移意向的国内500强和央企,加强与重点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的沟通联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精深加工型产业转移,开创招大引强新局面。狠抓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协会招商,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效。立足国家产业政策,策划、包装一批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重大项目,提高项目吸引力。严格信守招商承诺,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健全和完善重点项目领导挂钩帮扶、责任部门全程帮办、相关部门定期会办机制,推进重大项目顺利实施。重点追踪太阳能高效农业一体化示范基地、宇通重工机械制造、煤矿洗选制造、风力发电、印染、腾荣钢加、善源济世康中药材加工和万圣源等已签约项目。全年引进资金57亿元以上,利用外资984万美元以上。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出口,进出口总额达到1.3亿美元以上。

    增强保障促动。改进金融服务,深化银企合作,扩大信贷投放。探索建立产销对接、银企对接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放开建设、招投标等各类市场,积极采用BT、BOT模式,吸纳更多资本保障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编报一批基础建设、产业升级、民生工程等项目,最大限度争取专项资金,全年争取上级专项资金3亿元以上。坚持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有机统一,优化和拓展用地空间,争取更多的土地指标,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完成产业集聚区、创业发展服务区、旅游度假区、经济适用房、罗寺沟尾矿库、矿山西排土场等建设项目用地和中心镇、中心社区挂钩规划项目报批。加快电力设施配套建设,升级改造垭口、中曹变电站。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广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充足用工资源。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建立街道一级财政,调动各方理财积极性。大力培植财源,强化动态监管,加大零散税收征收力度,确保应收尽收。

    (二)在更实的基础上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工业新型化。依托产业集聚区,壮大钢铁、纺织两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总投资超过67亿元的13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资4.1亿元的诚祥机械设备制造项目一期工程、投资10亿元的金马钢加物流配送中心一期工程、投资3.5亿元的龙山纺织三期10万锭紧密纺项目、投资14亿元的舞钢冶金公司铁前配套项目一期工程、投资8.3亿元的鑫海纺织30万锭高精纺一期和二期主体工程、投资1.5亿元的易源科纺10万锭精纺项目、投资5亿元的宏太鞋业项目一期工程、投资6800万元的精钢钢加项目。开工:投资6.9亿元的金基业煤矿液压支架项目、投资6亿元的中铝六冶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资4.2亿元的益企明钢加项目、投资2亿元的腾舞钢加项目和投资1.5亿元的神州重工金属复合材料项目。探索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路子,搭建总部经济发展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大企业设立管理、研发、制造、采购、财务、投资和营销中心等,增加地方税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9亿元,增长10%。大力推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低碳发展模式,鼓励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抓好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治理,确保达标排放。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引导激励企业积极争创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和名牌优质产品,努力实现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专利化、标准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倾斜、技术支持,壮大特色种植、绿色养殖两大优势,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发展。成立土地流转业主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探索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加大高效经济作物土地流转项目奖补力度,重点抓好金田、瑞祥等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万亩,总面积超过11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4万吨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13.3亿元。推进“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接养殖户”的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新建养殖园区5个,发展养殖合作社5个。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达到45家。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做好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完成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开工三里河治理工程,除险加固庙街和朱兰水库。治理水土流失10平方公里,硬化渠道35条5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2.1万亩,改善灌溉5000亩,新增除涝2000亩,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增强农业防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7.45万台(部),农机总动力达到33.3万千瓦。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推进三产多元化。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房地产业和商贸业为两翼的第三产业,拓展消费需求空间。高标准编制龙凤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尽快确定合作伙伴,并开工建设。建成度假区配套水厂,启动度假区主干道工程,规划度假区与高速公路引线连接工程和社区建设。升级改造二郎山、祥龙谷景区,建成虎头山二期工程。祥龙谷创建3A级景区。高标准举办端午节龙舟赛和河南省第十一届舞钢水灯节,开展舞钢水灯节商标注册和水灯之城申报工作。成立旅游协会,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专业化旅游购物中心,开发旅游纪念品10种以上。积极拓展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休闲游、生态游和农家乐,更高层次上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全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均增长15%以上。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完善商业网点规划,推动超市、商场、连锁店、便民店向中心镇、中心社区延伸,扩大商贸流通网络。建成8个标准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棉麻公司银河购物广场和尚店小银鼎商贸城,筹建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继续落实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家电下乡产品农户购买率达到40%。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新开工房地产118万平方米以上,竣工75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投资21亿元以上。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8.9亿元。

    (三)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城镇化

    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严格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干休一街和朱兰市场街东进、马鞍山大道东段排污管道工程,升级改造龙泉路,开工龙湖广场和西环路东延工程。加快推进创业发展服务区,完成区内搬迁、群众安置和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开工温州路北段和新二街东段工程,力争创业大厦主体完工。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搬迁长途汽车客运站,升级改造肉联厂至石漫滩大桥、胡寨转盘至上曹道路,完成15公里农村公路、高速公路绿色廊道及引线绿化配套工程。启动市区东、西环路建设,开工高兰线21公里改线工程。坚持高品位规划,按照城市开发单元设计,启动5至10个开发单元建设,完成拆迁5.8万平方米。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实施精细管理,让城市更加清新靓丽。

    加快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构建和谐城镇。完成4个中心镇和安寨、庙街、龙泉古镇3个中心社区建设规划。加大中心镇、中心社区房屋建设政策性补贴,缓解困难农户住房需求,提高入住率。建立健全社区基层组织,加强社区管理。全力推进4个中心镇和安寨、曹集、张庄、上曹、庙街、龙泉古镇6个中心社区建设,集聚居民累计达到2100户以上。枣林中心镇建成农贸市场、北环路、民兵路。尹集中心镇建成柏都社区商业区。八台中心镇建成饮用水厂和文化中心。尚店中心镇建成未来大道和民族广场。上曹中心社区建成一期工程主干道和中心广场。安寨中心社区建成兔毛市场。逐步启动符合总体规划的其他中心社区,依托重点村整合老村建设用地,引导农户按规划建设新民居。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社区建设集中连片搬迁试点。

    (四)在更优的标准上构建生态环境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生双赢”。严格落实节能降耗倒逼工作机制,提高环保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黑色GDP。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加快恢复生态湿地。推进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构筑龙凤湖周边生态保护屏障,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加快寺坡区域自来水供水置换,保护地下水资源。创新发展现代林业,全年规划造林1.35万亩,植树68万株,完成中幼林抚育7900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工程5615亩、淮防林工程2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全面开展环境整治。严格落实污染防控要求,加大石漫滩水库综合整治,强化水库周边企业和居民区排污监管,巩固渔业秩序治理成果,逐步建立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上游小水库及河道管理,减少面源污染。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建成九牧公司大型沼气工程,确定沼气服务网点;加强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秸秆还田10万亩以上。争创省级卫生村镇4个、生态镇1个和3个省级、4个市级生态文明村。农村改厕1000户以上。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41%和12.12平方米。

    (五)在更宽的视野上增强文化软实力

    注重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举办高水平文化活动20场以上。继续开展送电影、送戏曲下乡活动,演出分别不低于2280场和200场。建成标准化群众文化馆、50家农家书屋和八台、尚店、武功3个示范文化站,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农村有线电视通村工程,入户率达到35%。全面完成市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组织好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

    注重特色文化挖掘。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陈列布展中国冶铁文化博物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版《舞钢风情》。发挥历史名人和资源禀赋的文化价值,提高冶铁文化、长城文化、宝剑文化、水灯文化享誉度。

    注重文化产业培育。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培育一批展现舞钢独特魅力的文化产业。制作发行《小樱桃之舞钢传奇》动画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领域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完善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网吧、娱乐场所监管执法力度,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注重文明城市创建。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道德规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工作,持续推进示范服务窗口和优质服务标兵创评,不断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抓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文明网络环境。深入持久地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

   (六)在更广的平台上增进民生幸福时刻把民生问题放在心上,倾心为民办好10件实事:

    1、投资1200万元,建成4个中心镇人口集聚示范区和6个中心社区700户民居,配套完善建成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投资200万元,完善农村养老设施,“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6%。

    3、投资1500万元,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60套1.5万平方米。

    4、投资480万元,完善市一高配套设施。

    5、投资4300万元,改扩建人民医院传染病房和市中医院。

    6、投资280万元,完成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

    7、投资500万元,解决1万人安全饮水。

    8、投资2300万元,开工建设舞钢市车辆考务检测基地。

    9、筹资430万元,完成1.5万户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和2.4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

    10、完成天然气入户工程3000户。

    坚持以促进群众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完善促进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问题。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10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00人,保持零就业家庭“消零”目标。增发小额贷款1800万元。整合劳动力培训资源,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培训3300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以上。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监察执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民生之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筹措资金2320万元,建成市三中简易宿舍和三小教学楼后续工程,开工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启动市委党校和市三中搬迁。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筹备职业教育园区,有序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探索创新学前教育管理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办学,出台学前三年教育行动计划。完善助学体系,实现困难学生助学金全覆盖,适龄青少年入学率100%。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名师名校和农村骨干教师。大力实施普通 高中质量提升工程,力争全市高考本科进线率迈上新台阶。

    坚持以均等的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依。加快社会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扩面,对迁住中心镇、中心社区农户,有序纳入农村养老保险;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构建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体系,争取列为全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培养和引进知名专科型人才,打造名医名院。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实现中心带站一体化管理模式;开展省、市级住院直补,完善新农合住院和门诊统筹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深化“康乐家园”、“温馨家园”和“亲情家园”建设,办好第五届计生家庭光荣节;加大违法生育综合治理,遏制性别比升高势头,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扩大廉租住房补贴覆盖面。做好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核对机制全国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政策扶助、节日慰问、法律援助力度。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养老事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

    坚持以平安建设作为民生之盾。发挥技防网络监控系统,提升实时监控能力,实现技防与人防有机结合。强力持久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增强人民群众和投资企业安全感。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狠抓非煤矿山、尾矿库、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人群密集场所、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整治。完成全市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信息化建设。强化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产品质量监管,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探索建立委托乡镇、街道办事处安全生产监督执法机制。加强信访工作,发挥大调解机制作用,提高对潜在矛盾预警能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抓好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启动“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完善应急联动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增强灾害防御能力。抓好人防和国防动员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七)在更深的层次上转变政府职能

    坚持执政为民。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集中财力办大事、谋民利。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市长热线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认真受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完成第七届村民委员会选举,推进村务公开,提高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广泛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重视新闻监督和网络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认真办理行政复议、应诉案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规范财政投资评审程序,加大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矿产资源开发、产权转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注重实干实效。按照“五个一”的要求,深入推进效能革命,提升工作推动力和执行力。实行更加严格的目标管理、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确保政令畅通。完善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打造更加便捷的办事服务平台。

    做到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做到“七个坚决”:坚决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决遵循基本建设程序,坚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坚决监理、监察到位,坚决不出质量问题,坚决不出安全事故,坚决预决算审计到位。进一步强化预算刚性,压缩一般性支出,增强“过紧日子”的意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塑造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舞钢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当以百折不挠的坚韧、披荆斩棘的果敢,在困难中趋利避害,在挑战中扬长避短,努力创造更加优良的发展业绩,实现人民政府的庄严承诺,向着“十二五”描绘的美好蓝图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