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智慧舞钢 智能问答 繁體版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2-03-29 来源: 浏览次数:

政府工作报告

——2012318日在舞钢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白立凡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履行职责已满五年。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的五年,我们共同见证舞钢发展历程。

    2007年以来的五年,是舞钢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科学应对,积极作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尤其是市委六届八次全会以来,在“实现城乡一体,打造中原明珠”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初步探索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五年拼搏,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初步核算,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122.3亿元,是2006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是2006年的3倍,年均增长2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6亿元,2006年的1.3倍,年均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5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3%。农民人均纯收入7204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8%。五年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8.46823.6调整到8.267.923.9。五年新增了11个“全省先进县市”称号: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市、职业教育强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林业生态市、家电下乡先进市、信访工作先进市、平安建设先进市、文明城市、文化先进市、“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先进市。打造了12张“国家级名片”: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冶铁文化之都、水灯文化之城、杰出绿色生态城市、2011年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科普示范市、科技进步先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市、白内障无障碍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五年奋斗,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致力开拓创新,强化生产要素和环境保障。把建好产业集聚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发展后劲的支撑点。按照“四集一转”要求,采用“四个三”推进工作法,区内路网、水厂、生活及工业供水管网、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供电工程、天然气入区、通讯线路、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厂房、职工公寓、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相继完工或正在加速推进,拆迁安置、土地征用等配套工作有序跟进,累计完成投资88.54亿元,投资额跻身全省30强,在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综合排名第35位。出台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政策规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速凸显产业和技术转移承接效应,区内入驻企业达29家,从业人员2.82万人,累计利用外资4500万美元,营业收入593亿元,实现税金24.8亿元,进出口总额8.2亿美元,被评为全省又好又快发展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对外开放先进产业集聚区和首届最具投资法治环境产业集聚区,共获省、平顶山市政府奖励2166万元。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逐步成为全市经济重要增长极。创造性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效化解建设用地难题。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机结合,促进城乡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盘活存量土地4914亩,新增建设用地7894亩,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2003亩,有力保障了工业和城镇发展需求,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探索多元化融资机制,保障了舞钢的大建设。采用盘活资产、市场化运作方式,深化城乡建设投融资改革,融资平台不断优化。借助BTBOT模式,吸纳社会资金。建立金融工作协调推进和考核奖惩机制,金融部门树立起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理念,信贷投放总额稳步增长。五年来,借助金融市场,政府性融资13亿元,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6.5亿元。完善激励机制,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15.7亿元,占五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40%,极大缓解了可支配财力紧张状况。

    五年实干,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钢铁、纺织两大特色产业比翼齐飞,初步改变了单纯依靠钢铁支撑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单一工业化格局。五年来,投资122亿元,相继建成舞钢公司100万吨宽厚板和生产线热处理、中加矿业提铁降硅和排尾矿管道、精钢钢铁2万吨锻造件加工、诚祥3万吨机械设备及零部件加工、鑫海纺织10万锭、东海纺织10万锭、龙山纺织二期10万锭、银河公司5万锭生产线技改、宏太鞋业等36个超千万元工业项目。冶金工业园铁前配套、中铝六冶装备制造基地、舞钢公司100吨炼钢转炉、聚金源机制、腾舞钢铁、神州重工、不锈钢复合板园区、金马钢加、龙山科技三期和四期、易源科纺、诚海纺织服装工业园一期和高新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在项目建设带动下,我市传统产业不断升级,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家,完成工业增加值70.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49亿元,均是2006年的近2倍。钢铁、纺织两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2.5%。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营业收入、增加值、上缴税金分别是2006年的2.5倍、2.8倍和3.2倍,对全市经济贡献率由2006年的53.1%提高到56.8%。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5个产品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舞钢公司获省长质量奖。开展了首届市长质量奖评选活动,4家企业获此殊荣。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传统农业正在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企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全市土地流转1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2%,参与流转农户近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8%,亩均效益实现翻番,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土地流转与社会化服务先进监测县(市)。主动探索产、加、销一体化现代农业集聚区,发展标准化养殖园区72个、规模养殖户670家,培育地市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15家。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家,带动农户1.8万户。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五年完成水利投资1.8亿元,除险加固水库7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万亩、旱涝保收田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年度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农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农机具购置补贴1426万元,总动力达26.5万千瓦。2011年,粮食总产15.3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17.8亿元,是2006年的近2倍。文化旅游业引领第三产业发展更加明显。坚持文化旅游互动发展,深度挖掘冶铁文化、楚长城文化、宝剑文化、水灯文化,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舞钢冶铁文化节”和五届“河南•舞钢水灯节”,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连续举办水上景观灯展示届数最多的活动”。完成大型动漫片《小樱桃之舞钢传奇》制作和发行,开启了平顶山以动漫形式宣传推介城市形象先河。围绕独特的山水优势,规划出占地17平方公里的龙凤湖旅游度假区。完善龙凤湖环湖游乐设施,龙泉湖入选全省“十大美湖”。加快景区建设,二郎山、灯台架被命名为4A级景区,祥龙谷晋升为3A级景区。大坝公园免费开放。五年接待游客7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4亿元,年增速均超过20%。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壮大,直接带动房地产、餐饮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35亿元。改造提升农贸市场6个。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227家,覆盖全市95%的行政村。

    五年建设,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按照“一城四镇十七个中心社区”规划布局,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新型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坚持“规划先行、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启动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完成投资3.5亿元,建成新民居3068套,入住1433户。柏都、张庄、上曹、枣园、丰台、瑞祥等社区,成为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43.8%提高到50.9%,超出全省“十二五”规划目标2.9个百分点。以中心城区建设为核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理念,实现城市建设规划全覆盖。规划47个开发单元,坚持“四个二”改造法,引进品牌企业,有序推进旧城区改造,打造经典工程。与河南建业集团成功合作,规划建设占地5平方公里的行政新区,区内核心工程全面开工。五年完成城区主干道升级改造、游园广场和污水管网配套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40多项,新建、改建公厕46座、垃圾中转站22座,治理污水沟165条,硬化背街小巷道路389条。新建变电站3座,增容改造5座。积极开展城市创建活动,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61%,绿地率37.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1平方米。叶舞高速舞钢段建成通车,高速引线绿化、亮化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升级改造辖区省道和县乡村三级道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15公里,形成覆盖城乡的“半小时交通网”。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宜居之城更加清新靓丽。实施节能改造、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项目,淘汰落后产能,省定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获得平顶山市“十一五”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67.5公里的排污管网建成投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6%。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20座。启动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加大石漫滩水库综合整治力度,引进社会力量开展石漫滩水库水质生物净化与保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水库水质显著改善。生态造林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成省级生态文明村12个、平顶山市级14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达到97.2%

    五年投入,民生保障进一步完善。坚持每年办好10件惠民实事,五年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超过20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54%。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拓展就业渠道,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63万个,实现下岗再就业78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547万元。失业、养老、工伤、生育、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医疗6大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保障资金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城乡低保、大病救助、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和五保供养标准不断提高。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大病风险和健康体检基金,逐步拓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居民健康档案覆盖面。不断降低新农合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限额,新农合参合率达99%,五年补偿124万人次,报销9982万元,群众医疗负担明显减轻。成功举办五届计生家庭光荣节,发放奖励扶助金2100多万元。圆满完成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实现2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1.7万人脱贫。以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住房公积金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探索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升级改造8个乡镇敬老院。免费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圆满完成“家电下乡”惠民工程,补助资金2806万元。

    五年积聚,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始终坚持惠民生、促和谐、保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教育更加均衡。五年财政用于教育投入9.4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4%。安排城乡中小学校、幼儿园校舍工程55项,学校防雷设施全面整改到位。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教攻坚、特殊教育成效显著。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学前3年教育毛入园率提前10年完成国家目标。医疗更加方便。建成市疾控中心综合楼、人民医院病房楼,升级改造10个乡镇卫生院,村级一体化卫生所等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明显提高。文化更加繁荣。涌现出《魂归长梦》、《中原英魂》、《远山》、《淮水春秋》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大楼、6个乡镇文化站、53个村级示范文化大院、148个农家书屋,升级改造垭口影剧院和工人文化宫。全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送戏曲、送电影下乡分别达到1000场和1.1万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承办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20多项。社会更加和谐。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大幅提升。完成第六、第七届村民委员会和第三届居民委员会换届。市属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大头落地,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普法教育活动扎实开展,连续10年荣获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处、大防范”攻坚战,探索“四色督办”等信访维稳工作机制,解决了一批信访积案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连续4年获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连续38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技防视频化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荣获全省平安建设最高荣誉——中原平安杯。

    五年努力,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加强与民主党派联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五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及建议531件、政协委员提案769件,满意率均在96%以上。坚持依法行政,修订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建立健全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开通“舞钢政府网”政府门户网站,政府工作更加规范、公开、透明。市、县、乡三级行政服务体制机制实现统一联动,网上审批系统对接运行。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财政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深化“效能革命”,开展百名科室长评议活动,加强对重点岗位监督,政风行风明显好转。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职能,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营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法制环境、企业周边环境,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史志、双拥、人防、消防、档案、保密、气象、地震等工作积极推进,工会、共青团、妇女、老年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和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更是在挑战中奋力前行的一年。一年来,面对要素供应趋紧、区域竞争激烈的现状,全市上下克难攻坚,务实重干,全力打好“两集中”、产业集聚区建设、龙凤湖旅游度假区建设、行政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效能革命”五大攻坚战,圆满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办大事的目光更加开阔,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以工业转型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初步形成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产城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领跑全市经济的龙头。以打造“休闲胜地、度假天堂”旅游品牌为目标,与广州颐和集团签订了龙凤湖旅游度假区一级开发协议,正朝着建设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地迈进。以城镇化为引领,有序改造旧城区,全面启动行政新区,高标准建设新型中心社区,促进了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舞钢的新型城镇化,成为河南的一大亮点、一面旗帜。

    破难题的方法更加灵活,发展的重心更加突出。坚持从舞钢实际出发,立足打基础、重长远、增后劲,积极探索符合市情的发展道路,全面破解发展难题。建立经济运行分析月度联席会、产业集聚区周调度会、重点建设项目调度会制度,认真研判经济态势,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全面突破。与2010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7%20.8%,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控制在指标以内。

    重民生的理念更加深入,发展的成果更加惠民。2011年,用于社会保障、惠农支农、教科文体等方面的民生支出近5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63%。提高6项保障标准:五保集中、分散供养年人均标准分别提高到2600元、1320元,城乡低保月人均标准分别提高到220元、109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年人均标准提高到25元,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办好8项民心工程:建成160套经济适用房;完成市一高配套设施;天然气入户3000户,累计达到1.7万户;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农村有线电视入户2.6万户,提前实现有线电视城乡一体化目标;完成市中医院整体搬迁,人民医院传染病房楼建成投用;解决1万人安全饮水,累计达到8.45万人。

 

    各位代表!

    难中求进,来之不易。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增长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舞钢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最快的五年。这是市委坚强领导,四大班子精诚团结,部门单位履职尽责,乡镇、街道忘我工作,社会各界积极奉献,全市人民勤劳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条战线上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团组织,向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全体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舞钢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必须将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前提,全力促进创新发展,把科学理论与舞钢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抓工作。

    必须将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全力促进持续发展,把优化结构与提质增速相结合,统筹兼顾抓工作。

    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第一目的,全力促进协调发展,把经济建设与人民福祉相结合,全心全意抓工作。

    必须将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全力促进和谐发展,把社会进步与安定团结相结合,实事求是抓工作。

    必须将转变作风作为第一关键,全力促进务实发展,把市委“五个一”要求与“两集中、四推进”举措相结合,凝心聚力抓工作。

    成绩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开拓创新的意识和科学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仍需加快;“两集中”进展不平衡;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财政收入增长难度较大,收支平衡难题亟待解决;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待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个别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工作作风不实。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未来的五年,我们携手成就舞钢新跨越。

    今后五年,将进入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期,进入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期,进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黄金发展期。市七次党代会的蓝图谋划,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气,有利于统筹方方面面的力量,合力攻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抓住这五年,舞钢就会大有希望、实现跨越、铸就辉煌。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实现城乡一体、打造中原明珠”为目标,牢固树立“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理念,继续采取“两集中、四推进”举措,着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经济实力,着力提升民生幸福水平,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构建“三大保障体系”,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持续求进,创新作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环保模范城,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文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最宜人居的现代化精品城市。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强。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97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7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发展格局更优。到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4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5.6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60%左右,初步形成体系完整的现代城镇格局。

    ——生活水平更高。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647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02元,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3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幸福感明显增强。

    ——生态环境更美。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个百分点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定指标以内。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森林覆盖率达到36%

    经过“十二五”及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将舞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宽厚钢板研发生产加工基地、中西部知名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全省一流的山水养生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2012年,我们一起谱写舞钢发展新篇章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立足我市实际,围绕“一个目标”,把握“一个基调”,做到“三个坚持”,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一个目标:就是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舞钢经济社会新跨越。一个基调:就是持续求进,创新作为,打好五大攻坚战,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二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三是坚持惠及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2012年,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产业集聚为突破,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发挥产业载体拉动作用。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完善综合配套设施,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区规模、功能和内涵,促进节约集约,推进产城互动。建成天然气入区二期、通讯线路入企二期、供电三期、二期路网、三期路网、生活用水二期管网、综合服务中心、龙山大道西进及马鞍山大道北进工程。开工建设诚海中心服务区、污水处理厂一期、院岭东路、公租房一期、上曹中心社区三期项目,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亿元,征用建设用地2000亩。入驻企业总数达到37家,从业人员3.8万人,营业收入270亿元,利税18亿元。

    发挥工业项目带动作用。重点抓好总投资80亿元的25个重点工业项目。优先发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提升集群规模和水平,建成腾舞钢铁、神州重工金属复合材料、金马钢加物流东区、诚海纺织服装园一期2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舞钢公司100吨炼钢转炉和中铝六冶装备制造基地一期等6大项目;开工建设聚金源机制一期、不锈钢复合板园区一期、冶金工业园二期、金海洋纺织、易源科纺二期、诚海纺织服装工业园二期、诚海高新科技园一期和金马钢加物流南区等8大项目。引导镇域经济健康发展,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建成汽车轮毂生产线和恒瑜、腾达石材生产项目。开工建设金盛泰实业钛精选、中加矿业二期、群旺工业纸板二期、宏威电力箱柜、宇铜钢加、华辰重力钢板支架、豫广重工风电机组配件和中科联合电磁项目。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亿元,增长13%

    发挥自主创新推动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全年完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200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5亿元,分别增长13%26%。加强科技成果鉴定和专利申请工作。实施科技计划和服务项目。加快培育中加公司、银龙集团、海明集团、瑞祥牧业4家上市后备企业,力争“十二五”期间上市企业实现“零突破”。深入推进“质量兴市”战略,积极争创省长质量奖,继续开展市长质量奖评选活动。加大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行业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

   (二)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围绕城区、镇区和中心社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增强发展承载力。

    在更高的起点上打造精品城市。全面打响行政新区建设攻坚战,建成温州路北延、新二街东段、石门郭安置区、供水加压泵站项目,行政新区党政办公楼、会议中心、薄冲安置区主体完工,开工建设铁山大道西进工程。平稳推进旧城区改造,开工建设焦沟开发单元西半部、河东小区二期、瑞祥面粉厂住宅小区、林场棚户区改造工程和龙泉公馆,启动石门郭开发单元,规划寺坡长途汽车站片区城市综合体和农机局家属楼片区金融中心,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亿元以上,拆迁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35万平方米,主体完工30万平方米。

    在更实的基础上推进城区扩容提质。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要求,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完成刘山北路、干休一街东进、龙泉路东段升级改造、寺坡一马路北进、龙湖广场、胡寨转盘东西两侧慢车道及水沟修复工程,开工建设建筑垃圾处理场,新建公厕2座、垃圾中转站1座,启动龙山路广场工程。加快天然气入户进程,新增3000户以上。构建区域交通网络。升级改造七蚁线水坑赵至石漫滩大桥段、平桐线叶舞界至任桥段及李辉庄至料庄段,建成新长途汽车客运站和曹庄北桥、康庄东桥,开工建设新西环路拓宽、高兰线大程庄至袁老庄段改造工程。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秩序整治,巩固“创卫”成果。

    在更宽的视野上推进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节约集约用地、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采取政府奖补、项目带动、市场运作、金融支持等措施,扎实推进4个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八台中心镇完成平驻路大修、庙八路和矿八路中修,新建社区北环路,升级改造电影院和府东路北段工程。尚店中心镇启动旧镇区改造,开工建设86层电梯楼房。尹集中心镇建成居家专业市场、综合服务楼及楼前主体广场、标准化小学、公厕,启动8万平方米旧镇区改造。枣林中心镇建成农贸市场、建材市场、文化游园、西环路南延工程。加快建设4个中心镇人口集聚示范区和安寨、张庄、曹集、上曹、九龙山中心社区,启动武功、后营、庙街、龙湖、吴庄中心社区,完成三里河、九头崖、李庄、王店、五峰山社区规划编制和评审,10月底前具备开工条件。中心镇、中心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展,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挥现代农业生态园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土地流转项目科技含量,提升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加快江北丰瑞生态园、金田农业观光园建设,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4万亩,累计达到13万亩。抓好1275亩基本口粮田建设,建成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2.6万亩以上,粮食总产不低于14万吨。

    积极壮大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培育一批有统一服务能力、较大规模效益、规范利益分配、正常组织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以上。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园区,建成绿饲宝生态养殖园区等规模养殖场6个,支持瑞祥牧业集团建设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开工建设普盛弘康生物饲料和畜禽养殖一期项目,确保养殖户持续增收。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抓好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探索“农超对接”和“农商对接”,多渠道挖掘农民增收潜力。

    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及标准化良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三里河治理工程,除险加固三岔口、小石漫滩、葛庄、友谊4座水库,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万亩。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实现3个贫困村、2000人稳定脱贫。完成110千伏庙街变电站项目,开工110千伏中曹输变电工程,完善10千伏以下城网、农网结构。加强防汛抗旱、人工防雹增雨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损失。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开工建设农机检测考务基地,增强农机化综合实力,农机总动力达到27.5万千瓦。

    (四)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强力推进三产多元化

    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拉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推进旅游业提档升级,开工建设龙凤湖旅游度假区与高速引线连接工程,组织实施环湖南岸规划区村庄拆迁、整合搬迁工作。启动影视产业园、养老产业园、文化创意园和国际会议中心,彰显旅游度假区的独特魅力。开工建设博泉酒店,完成半岛酒店主体工程,升级改造二郎山景区中心宾馆、休闲娱乐中心,建成祥龙谷景区综合楼等配套工程,增强服务承载能力,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环境,加大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办好第十一届端午节龙舟赛和河南省第十二届舞钢水灯节。全年接待游客2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8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落实“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品牌。加快建设中国(舞钢)冶铁文化博物馆、梁永和文化艺术博物馆。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确保文物安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市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43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激发文化创新动力,创作一批歌颂舞钢、赞美舞钢的优秀作品,打造更多的城市名片。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以文化旅游业为引领,以市场建设为抓手,筹划特色商业区,促进商贸物流业繁荣发展。规划编制和报批中心商务功能区,提升商务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二王汽车贸易广场和小银鼎商贸城,银河购物广场主体完工。依托“万村千乡农家店”,活跃城乡消费市场。全年完成三产增加值32亿元,增长9.6个百分点以上。

   (五)以民生保障为目的,强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筹措资金13亿元,持续办好10件惠民实事:

    1、新建中心镇、中心社区民居7059套,累计集聚农户10127户。

    2、解决1万人安全饮水。

    3、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

    4、新建、扩建4所乡镇幼儿园。

    5、改建农村公路10公里。

    6、建成经济适用房8007万平方米。

    7、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在村级卫生所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药品销售零差价。

    8、完善中心镇、中心社区配套设施,建成4个中心镇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有线电视入户5500户。

    9、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实现全覆盖。

    10、开展孕前优生免费健康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全面发展。开工建设市一小和实验中学教学楼、特殊学校餐厅和宿舍楼、尹集镇捐资小学、市委党校新校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发展特殊教育,重视支持民办教育,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困难学生助学金全覆盖,适龄青少年入学率100%。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名师名校工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拓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覆盖面,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全面开展门诊统筹,积极探索按病种付费支付方式,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启动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市中医院病房楼,不断改善医疗基础条件。强力推进国家级药品安全示范市创建活动,确保用药安全。建设车辆考务检测基地。完善城区文体基础设施,筹建市体育中心。继续开展送电影、送戏曲下乡和广场文化活动,演出分别不低于2292场、200场、30场。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志愿者服务机制,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下岗再就业1000人以上,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目标。强化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建立人才派遣机制,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就业援助,增发小额担保贷款2000万元。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2000人,转移劳动力2000人,促进农民多元就业。健全和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临时生活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老弱孤寡残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快养老事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落实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办好第六届计生家庭光荣节。抓好“亲情家园”、“温馨家园”和“康乐家园”建设。加大违法生育综合治理和打击“两非”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强化收入分配调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支付监控等制度,确保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六)以持续发展为前提,强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优化城市软环境。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和庙街新型墙材生产项目,开工建设华润风力发电项目。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建成4座中型沼气工程,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00座。坚守节能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审批制度,切实强化重点污染源的动态监测,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抓好舞钢公司、中加公司、海明集团等企业的污染减排工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确保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省定目标内。

    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观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筑龙凤湖周边生态保护屏障。启动龙泉湖上游河道综合治理项目,优化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实施4个中心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成朱兰大道东段、东环路段、干休一街段污水管网。发展现代林业,全年规划造林1500亩,森林抚育1.2万亩。深入开展生态乡镇创建,编制2个街道生态规划,争创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2个,平顶山市级生态村2个、卫生乡镇2个。加大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整治力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扎实推进平安舞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体系,加快推进“三防”建设,严厉打击“两抢一盗”,扩大社会治安覆盖面,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开工建设公安业务技术用房,增强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制度,狠抓非煤矿山、尾矿库、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人群密集场所、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整治,强化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质量监管,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推进“六五”普法进程,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加强民族事务管理,促进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作用,坚持行之有效的信访长效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抓好人防和国防动员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强力推进改革开放

    以创新促进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突出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企业改革,完善金属材料公司、农机公司改制,推进朱兰污水处理厂社会化运营,盘活存量资产。妥善处理改制单位利益关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努力实现保值增值。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实施绩效工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行政服务效能再提速。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注重卫生人才引进和培训,提高医德素养和治疗水平。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开展大招商活动。围绕“一高一主两辅”产业定位,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引进主导产业高端领域、新兴产业关键项目,确保招商选资优惠政策与项目投资总量、科技含量、就业容量、税收数量挂钩。进一步落实招商选资优惠政策,通过实施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经常性招商和以商招商,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全年实现到位资金86亿元,利用外资1800万美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凡是有利于舞钢发展、有利于群众利益的,都要敢作敢为、大胆支持;凡是阻碍舞钢发展、损害舞钢形象的,都要重拳出击、严厉打击,真正使项目入驻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以企业家的评价和知名企业的落户评判我们的投资环境。

    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强化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创新理财思路,积极培植新税源,发挥好财政资金调控和导向作用。着力破解融资难题,研究探索资产资本运作方式,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外来资本、金融资本参与经济建设,投入实体经济。规范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完善政银企合作和考核奖励机制,激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重点支持小、微型企业,全年完成担保贷款2亿元,投融资平台融资2亿元,资本市场直接融资6.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净增7亿元。继续加大专项资金争取力度,全年争取项目建设资金4.12亿元以上。多方破解制约发展土地瓶颈,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复垦、向上争取等措施支撑工业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围绕促进就业增收、满足招商选资和产业集聚区用工需求,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推进和引导生产要素聚集。

    (八)以正气实干为关键,强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坚持靠正气实干,清理观念上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各种障碍,进一步提升推动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执政为民。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以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对待群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市长热线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化解民忧。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为基层和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加强基层民主政权建设,推进村务公开,提高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自治和服务功能。坚持每年办一批民生实事,通过几年的努力,真正让全市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坚持依法行政。认真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监察、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新闻舆论监督。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和过错追究。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使权力运行晒在阳光下。

    坚持务实高效。强化务实发展意识,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多干管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将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责任主体,切实做到雷厉风行、锲而不舍、务求实效。加大行政问责和行政监察力度,专项治理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下决心精减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减少迎来送往,切实把有限的时间用到谋划工作、推动落实上。

    坚持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规范土地出让、资源开发、项目招标、行政审批、政府采购、资金安排、国有资产转让、重大工程建设等管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在人事、财务、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基建工程、物资采购、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七不直管”的规定,规范权力运行。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削减行政成本,增强“过紧日子”的意识,以实际行动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塑造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

    历史使命,需要我们持续昂扬斗志;群众期盼,需要我们持续扎实实践;发展蓝图,需要我们持续团结奋斗。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把握机遇,持续求进,创新作为,为夺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谱写舞钢跨越发展新篇章而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