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智能问答 繁體版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文号 舞政〔2023〕18号 索引号 00wgs-00000-2023-00014 发文日期 2023-11-22 有效性
主题分类 市政府文件 成文日期 2023-11-22 09:26:49 服务对象
文号舞政〔2023〕18号
索引号00wgs-00000-2023-00014
关键词
主题分类市政府文件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有效性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 - 其他文件 - 市政府文件

舞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发布日期:2023-11-22 来源: 浏览次数:


舞政〔2023〕18号

 

 

舞钢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气象公共服务能力、质量和效益,推进我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豫政〔2023〕31号)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加快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高质量推进我市“两示范、四标杆、一样板”重大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舞钢提供高水平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35年,智慧气象全面建成,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达到国内综合水平,气象综合业务服务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

二、重点任务

(一)保障生命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健全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落实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责任。发挥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职能作用。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防联动机制,细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气象灾害防御指引。建立致灾风险联合研判、风险预警联合发布、极端天气防灾避险、气象灾害鉴定评估等制度。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撑系统。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巨灾保险等风险转移制度。(市教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高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韧性应对能力。将气象灾害防御全面融入城市精细化治理,定期编制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相关规划。完善城市气象灾害精细化动态监测体系,赋能智慧城市数字化运行管理。全面融入舞钢市“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建设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防洪排涝、交通出行、建筑节能等智能气象服务系统。开展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估、暴雨强度公式修编、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相关成果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舞钢市智慧气象保障工程。(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和设施建设,根据气象灾害影响修订基础设施标准、优化防御措施。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基层网格化管理内容。将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工作纳入综合科普体系,融入全市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加快推进舞钢气象科普公园建设。(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科协、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融合发展,实施“气象+”赋能行动。

4.实施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创建行动。实施农业气象能力建设工程,规范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全面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实施文旅康养气象保障行动。加强4A级以上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实现气象监测设施和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全覆盖。强化气象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气候生态和旅游发展有机融合,打造舞钢氧吧民宿集群,助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实施民生保障服务提升行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开展智能气象服务。(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重大战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

7.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及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展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监测,加强生态系统安全气象风险预警。建立绿色生产总值气象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建立气象资料保护和开发利用协作机制,助推全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效能全面提升。(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生态环境局舞钢分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8.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效益。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齐抓共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格局。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健全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市发改委、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坚持创新引领,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9.搭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舞钢暴雨野外试验基地。构建定位清晰、管理科学、开放共享、多元投入的科技创新平台。(市发改委、工信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对符合条件的气象高层次人才落实人才奖励和激励政策。将气象人才统筹纳入地方人才队伍,将气象部门领导干部纳入地方干部交流范围,鼓励地方干部到气象部门交流锻炼。(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进数字化改革,发展智慧气象。

11.建设高分辨率立体协同精密气象监测系统。优化地面站网布局,科学加密观测空白区、薄弱区和灾害易发区、人口密集区等区域的各类气象探测设施。健全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机制,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规划和监督协调。健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舞钢分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完善智能网格精准气象预报系统。提升强对流和强降水等气候精细化预报能力,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预报预测业务,逐步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气候异常。(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发展智慧精细气象服务系统。面向重点行业分类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气象服务场景。打造面向全社会的气象服务支撑平台和众创平台,发展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提升整体智慧气象信息支撑水平。实施气象数字化工程,构建“气象大脑”。落实气象数据产权保护政策。保障气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将气象纳入社会整体智慧治理架构。(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市场监管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5.提升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能力。实施“百站提质”行动,建设县级气象监测预警中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和防灾减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及本地特色气象服务功能体系,开展智慧气象示范县创建。(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细化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统筹做好项目、用地、人才等保障工作,督促重点任务落实,协调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项目支撑。加快实施气象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升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推动建设项目落地实施,确保尽早建成发挥效益。

(三)做好保障投入。要坚持和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逐步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稳定基层气象人才队伍。统筹协调重点任务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健全气象基础设施、气象设备系统升级迭代及运行维护等保障机制。强化综合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和绩效管理。

(四)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将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事项纳入“多规合一”数字监管范围。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健全气象标准体系,加强优质标准供给。

 

 

2023年9月20日   


政策解读地址:http://www.zgwg.gov.cn/contents/15691/38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