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切实减轻教师负担、杜绝教育教学之外的工作进校园 ”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全市教师权益的关注和关心,您提出的各类非教学任务进校园确实额外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损害了教师了身心健康,不利于教师专业从教,进而影响了全市教育质量的提升。下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工作方法,杜绝形式主义,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为全市教职工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
一、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
(一)全面清理精简现有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对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实行清单管理,严格控制总量、层级、规模和频次,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合并的一律合并,确保对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
(二)改进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方式。局机关各股室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不得简单以留痕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标准,不得以QQ、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等方式来代替实际工作评价,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的范围、对象、时间及时限等不得超过审批备案标准,除教体局开展的明察暗访工作外,其余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原则上提前一周安排布置。要严格审核把关,坚决禁止交叉重复、随意布置,坚决禁止多程序、多环节、多部门要求中小学校和教师填报数据材料,坚决治理重留痕、轻实绩的形式主义做法。减少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形式,严禁干扰正常教育教学活动。股室之间要共享、互认督查检查结果。
二、统筹规范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
(一)合理安排各类专项任务。涉及禁毒教育、食品安全、维护稳定、扫黑除恶、防灾减灾、消防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防艾等重要专项工作,确需中小学校和教师参与的,要严格按要求依程序统筹安排,不得影响正常教育教学,不得安排中小学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场所开展相关工作。除特殊时期、紧急情况外,不得硬性要求中小学教师反复填写包保任务表册资料、定期走访、上门合影拍照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留痕”工作形式。
(二)合理安排村(社区)事务。鼓励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参与村(社区)服务,村(社区)安排给中小学校和教师的事务以及各项教育宣传活动,由村(社区)报教体局批准后组织实施,但不得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对教师参与此类活动提出不合理要求或所提要求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学校和教师有权拒绝。
(三)科学安排教育宣传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教育宣传活动,由教育局相关股室,根据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如中小学课程已有类似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融入教学安排,不得重复安排。未经教育局同意,严禁在学校加挂牌子、建设“活动室”“示范学校”“主题场馆”等。
(四)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各股室要落实为基层减负的有关要求,能够通过微信、QQ 或者电话安排部署的工作一律不开会。局办公室要严控会议总量,能够整合的要进行统筹安排。下发到学校的文件必须经局办公室及相关领导审核,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能够用工作提示代替发文的一律采用工作提示的方式。开展相关校园活动,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不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
三、统筹规范相关报表填写工作
局各股室和学校要严格规范涉及中小学教师的有关报表填报工作,根据需要统筹安排,精简填写内容和上报次数,杜绝重复上报各种数据及多头填表格、报材料现象。
四、统筹规范考评培训任务
(一)科学制定考评标准。各股室和学校要精简繁冗,注重实效,废除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考评细则,加大教育教学的实质性评价占比。结合学校实际,合理分配和明确教师工作量,科学配置师资,对教师考核评价要科学、合理,教案制作、作业批改等检查考核要实事求是,杜绝形式主义。
(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在不影响教师教学职责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但不得将属于学校管理范畴的行政事务摊派给教师。学校承担的法定收费项目不得要求教师负责代收。
(三)严禁安排教师参加无关培训活动。针对教师的专业培训,要结合教师工作和生活实际,优化内容、改进形式、合理开展,杜绝走形式、走过场。采取多形式做好对教师的教研指导,多维度观测教师教学水平,科学开展考核评估。
五、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一)完善教师关爱激励机制。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实施教师定期体检、心理疏导和困难教师资助救助制度。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涉及学校和教师的矛盾纠纷,依法查处损害教师权益的行为。
(二)加强督导考核,确保工作实效。教育局督导股将把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作为教育督导和检查的重要内容,坚持定期督导与长期监管相结合,并将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同时建立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动态监测机制,引导社会共同监督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落实,设立教体局举报电话:3303011 3303016。
下一步教体局将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和中小学教师各项权益,大力精简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让的教师从繁重的非教学任务中走出来,回归教书育人的主业上来。让教育“归位”,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安心教学、静心育人,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