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智能问答 繁體版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文号 索引号 关键词 有效性
主题分类 行政规范性文件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有效
文号
索引号
关键词
主题分类行政规范性文件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有效性有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 - 行政规范性文件

《舞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舞钢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舞政〔2022〕15号)

发布日期:2022-08-05 来源: 浏览次数:

舞政〔2022〕15号

关于印发舞钢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舞钢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6月30日    

 

舞钢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气象事业对增强地方防御气象灾害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气象强国的 指示精神,确保舞钢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河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河南省气象观测站网规划设计(2021-2025)》《平顶山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舞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舞钢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舞钢市气象部门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履行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各项职能,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深化气象改革和气象法治建设,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地面观测项目全面实现自动化,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时间分辨率提高至分钟级。建成由1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2个乡镇自动气象站、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个农田小气候站、2个负氧离子监测站组成的一体化综合观测体系全市乡镇自动气象站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成了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成符合ISO9001标准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有效发挥,成功应对2016和2017年夏季强对流天气、2018年“温比亚”台风暴雨、2020年“7.22”特大暴雨和2021年“7·20”特大暴雨、“9·25”异常秋汛等重大气象灾害。趋利避害并举,农业气象服务智慧化水平逐步提高,气象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战略效益凸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实现了由37mm高射炮向智能火箭发射装置的更新换代,作业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全时段常态化和作业领域广泛化。成功创建河南省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升。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落实,国家、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十四五”时期舞钢气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舞钢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气象发展新形势,抓住舞钢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推进气象强市建设。

1.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指明了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舞钢气象工作提出新要求。面推进乡村振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各方面对气象服务提出新需求。中国共产党舞钢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和“十四五”规划确立的奋斗目标对气象事业提出新期待。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气象工作提出新挑战。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大风、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气象灾害仍然是制约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2020年“7.22”特大洪水和田岗水库溢洪道险情,2021年我市持续遭遇特大暴雨、沙澧河流域暴雨洪涝和极端大风,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风险。

科技进步提供新动能,为气象事业发展带来更大空间。随着计算机、通信、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的迅速迭代发展,卫星、雷达和智能化气象监测技术不断创新,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业务、科研、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持续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有效应对气象灾害风险和挑战提供了新动能。

2.差距与不足

一是气象现代化水平距离全国、全省乃至全市发展水平仍有差距,一流台站建设尚未完成,严重制约了舞钢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趋利避害的气象服务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气象服务体制机制、内涵外延亟须完善和拓展,趋利避害的气象服务精细化体系亟待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尚待进一步加强,多渠道高覆盖的预警发布网络尚未完全形成。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及应急自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气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生态气象监测和监测体系有待加强,生态价值转换能力有待增强。四是气象事业发展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亟待完善。气象改革、气象社会治理和气象发展综合保障体制机制还需与时俱进、更新优化。五是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益发挥不足,人才保障机制不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全面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振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以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以发展智慧气象为主线,推动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全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着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切实增强气象为舞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支撑能力。

坚持协调发展。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高度融入舞钢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实现气象业务、服务、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的集约、高效、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优化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多领域合作,提高共享共用水平。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与舞钢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县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实现气象服务优质均衡,灾害性天气监测率、天气预报准确率、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间应急联动防御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100%。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与应对能力、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服务手段更智能、服务产品更多样、服务水平和效益显著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在90%以上。

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先进、高时空密度、高稳定性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气象观测网建成率达90%,气象装备稳定运行率、数据可用率不低于99%,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继续提高,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生态旅游气象服务等能力明显提升。

气象法制化管理更加规范。到2025年,气象管理相关规定、标准及制度体系建设更加完备,依法履行气象管理职能基础更坚实,气象部门法定权力和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气象管理全面融入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气象工作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依法管理气象事务能力明显增强。

发展环境和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到2025年,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更加适应事权与支出责任,气象预算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高效,台站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台站基础设施达标率100%,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得到有效保护,部门党建水平显著提高。

“十四五”时期舞钢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现状

目标

指标属性

1

精密监测

地面气象观测要素覆盖度

%

84

90

预期性

2

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

%

85

90

预期性

3

精准预报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

86

≥90

预期性

4

24小时温度预报准确率

%

80

≥84

预期性

5

短临网格预报时间分辨率

分钟

30

6

预期性

6

短临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

公里

3-5

1-3

预期性

7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

分钟

39

45

预期性

8

精细服务

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

%

97

100

约束性

9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90

≥92

约束性

10

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

平方公里

190

560

预期性

三、统筹实施重点工程建设

(一)舞钢市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

以气象监测服务“精准化”为核心,优化升级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实现城市3公里网格全覆盖、乡镇10公里网格全覆盖。建设市、县一体化卫星遥感监测应用体系。在气象灾害易发区、防御关键区建设北斗气象应急通讯系统。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建立健全立体化、精细化、智能化、全时域综合观测及信息保障体系,完善精准化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实现监测精密到乡镇、预报精准到村和社区、服务精细到人。

(二)智慧气象保障工程

推进建设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建设舞钢河南省暴雨中心野外试验基地建设石漫滩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气象观测站、域内伏牛山山地梯度生态观测站建设河湖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开展暴雨内涝监测预警服务。

(三)舞钢气象防灾减灾中心(舞钢气象科普公园)综合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气象综合观测基地。依托舞钢气象科普公园,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科普工程建设融智慧气象、生态气象、数字气象于一体的现代气象科普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研学基地,建设气象灾害科普体验馆、气象主题公园。

(四)舞钢市气象台站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完成舞钢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整体搬迁,升级完善县级气象台站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完善气象灾害监测应急处置装备,布局建设气象科普场馆,强化极端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促进台站基础设施、仪器装备、人才技术、气象文化、科普阵地等协调发展。

(五)舞钢市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平顶山工程舞钢项目建设,建设新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提升地面作业能力和作业指挥能力。建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科学布局和调整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点,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气象保障乡村振兴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六)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市县一体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完善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立高时效性的监测预警一体化服务平台。建成“云+端”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及研判分析一张图、预警融媒体服务产品制作一平台、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一张网,提升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强化资金保障

根据气象部门“工作在当地、服务在当地、效益在当地”的特点,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优先安排重点气象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最大限度发挥气象投资综合效益。

(三)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十四五”期间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确保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人才保障到位。加大技术和技能培训的力度,切实提升气象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认真组织好气象职工的政治学习和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提高气象部门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

(四)强化监督检查

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规划实施评价标准,将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督查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建设质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发挥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