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WG001-0202-2017-00027 | 发布日期 | 2017-12-17 | 有效性 | |
主题分类 | 市政府办文件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舞钢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舞钢市气象服务“三农”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舞政办〔2017〕36号
舞钢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舞钢市气象服务“三农”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舞钢市气象服务“三农”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7年9月30日
舞钢市气象服务“三农”专项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要求,随后,中央财政建立了“三农”服务专项资金,用于建立完善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2016年河南省气象局将舞钢市列入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支持县(市)。目前我市已建成1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组建了气象信息员队伍,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初步构建了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为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奠定了现实条件。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加大。我市气象灾害多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村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仍然不够健全,气象灾害仍然威胁着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完成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安装、部署和应用,努力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示范、推广、应用切实可行的减灾防灾措施,让现代农业气象科技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农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目标
用2-3年时间,围绕有效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坚持政府主导、气象承建、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机制,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按照“防灾减灾政府化、开放合作社会化、标准规范业务化、系统平台专业化、科技支撑现代化”的理念,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整体水平,为“建设富美舞钢、打造中原明珠”提供气象支撑。
三、重点建设任务
(一)推进气象站网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灾害监测体系。
完善大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加快舞钢国家气象站搬迁进度,逐步形成新型自动气象站双套运行;统筹推进立体自动监测体系,完善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监测终端建设。
优化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各乡镇至少建有1套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各街道至少建有1套单要素力争建成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增建2-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使全市土壤水分观测站点达到4-5个;逐步建设森林火险、交通等专业监测网。
气象、农业、林业、水利、民政、环保、国土、交通、旅游、邮政以及各乡镇政府、街道办要积极协作配合,推进气象设施统筹规划、合作共建、资源信息共用和共享,提高全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精细化水平。
(二) 加强预警平台建设,形成广泛覆盖的预警发布体系。
拓宽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传播网络。采用多种手段,通过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显示屏、高音预警广播等多种媒介,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部门共建、资源共享、共同维护,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拓展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确保将气象预警信息送达到每个村组。
(三) 开展业务基地建设,形成有效联动的服务支撑体系。
建设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各乡镇政府、街道办要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六个有”)的标准建设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承担辖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气象信息服务站可依托乡、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运行。
建设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针对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建设1-2个集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于一体的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园区至少要规划建设1套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及作物生长实景监测系统。依托气象科技示范园,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和气象信息服务,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基本能力,为农业生产、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信息服务。
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建设完善4个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站,更新2套新型火箭发射装备,更新火箭牵引车辆,地面作业装备控制面达到全市面积的90%以上。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和可视化空域申报系统,努力提高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和总体效益。
组建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由气象、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民政、农机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队伍,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联合开展农业气象信息发布、数据采集、农业生产调研、灾情调查、灾害定损、科普宣传、现场服务等活动,联合进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科研试验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分析报告。
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组织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隐患普查,做好风险区划评估,编制气象灾害和防御规划,扎实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编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卡和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开展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建立气象科普宣传长效机制。
(四) 完善气象信息产品,形成精细化的为农服务信息体系。
优化为农服务信息产品。制定年度气象服务方案、指标、标准和规范,建立和规范农村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服务流程;制作作物生育期农业气象监测、预警和评估服务材料,开展农用天气预报等精细化服务,做好关键农时农事季节的气象保障服务。
开展“直通式”服务。与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建立“直通式”联系,实现针对性和快捷性的农业气象服务。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舞钢市人民政府气象灾害防御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全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将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工作机构,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提高全市为农服务能力。
(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要组织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隐患普查,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实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到乡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村入户,扎实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
(三)加大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
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气象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正常运行。将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和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建设用地,确保建设到位、服务到位。
(四)建立责任目标考核机制。
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列入对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制定量化考核办法,成立专项督查组,定期开展督查指导工作,确保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